如何生动解释「内卷」

前段时间 Mentor 推给我一篇文章,大意是探讨 “内卷” 与 努力的关系,并试图提供避免内卷的思路。 借着这个契机,我打算把年初写的这篇对「内卷」思考的博文丰富一下。

正值寒假,很多处在人生选择点上(高考/校招/考研 等)的朋友都担心自己会陷入内卷的泥潭,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无法清楚地回答下面这个问题:

问:什么是「内卷」?

「努力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」确实简洁明了地刻画了内卷的形式,但这种过度简化的说辞反而容易加重朋友们的焦虑,我倒是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生动解释:

我所看到的生动解释出处

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类比。付出了更高的成本(起身站立),却只能得到和原来一样、甚至更差的收益(站着看电影),进行了毫无实质意义的消耗,这便是内卷


下面我们沿着这个类比做一些展开的思考。

在这场电影里的人可以怎么做呢?

  1. 再站高一点

    如果你还没站起来,能改变自己受益最快的方式恐怕是跟着一起站起来。

    每个人的身高不一样,最多能长多高也受限于各种因素。换句话说,用一样的方式卷,每个人的收益并不能保证是一样的。在这里,我们得承认天赋和后天积累这两样东西带来的作用,也不能盼着这场电影能持续到你长得足够高。

    如果站起来仍不够高,你可能会再稍微掂掂脚,虽然坚持不了太久,但如果这期间能看到电影最精彩的部分也圆满了。你可能会借助别的工具,比如站在椅子上来达成相同的目的,但相信很快大家都会找到这类方式,最终整个局面只会更加紧张。

  2. 改变自己的追求

    再站高点只是权宜之计。也许,稍加思索,或经过几次努力一睹影片内容之后,你意识到自己对这部电影并不感兴趣。

    是啊,看部电影那么费劲有必要吗?

    只要自己追求的东西和大家没那么趋同就好了,比如立即起身换个影厅,甚至离开影院。

  3. 想办法把「荧幕」做大

    如果你是一个富有理想抱负的家伙,你肯定会想,为什么没有人去把荧幕做大、角度调好呢?这样哪怕坐着说不定也能看见电影了。

    这种 「把荧幕做大、角度调好」的路线,在学术里就是挖新坑/研究方向,在业界就是做大蛋糕、优化结构。


你可能会问,影院里的服务员呢?他们不是为顾客的观影体验服务吗?怎么就没有来维持秩序呢?

是啊,我也不知道。

服务员会负责维持秩序吗?其实我没见过,大多数影院的服务员似乎只会在你入场前验个票而已。

就算是为顾客服务,不同影院的服务水平、服务方式,是不是也不一样呢?

如果你就是服务员,在这种场面里,你又有多大的胆量和智慧,去化解困境呢?


除开服务员玩忽职守的原因外,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即使体验糟糕,仍有这么多人在看这场电影呢?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认为,只有这场电影才是优秀的呢?是单一的评判指标吗?

还是说,有没有可能当你起身离开之后,发现整个影院只有一个影厅?建造更多的影厅是不是也能成为一个方案呢?


与君共勉。



附转载原文,出处可能为夏虫的「低手“内卷”,高手“破局”」。

“内卷”这个词儿最近特别火。

微博上也发起了一个讨论:

“内卷和努力有什么区别?”

今天这篇文章,我们就来聊聊“内卷”和努力的关系。

01

什么是内卷?

“内卷”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术语,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研究水稻种植提出的概念。

意指“向内演化”,任何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称之为“内卷”。

如今,多用以形成高校和职场里的“非自愿”竞争。

例如,有一颗苹果树,人人都可以摘。

但是,别人摘了我就没有了,所以我得提前一天去摘。

你知道我的心思,就抢先我一天去摘。

其他人也知道你的心思,又抢先你一天去摘。

结果,我摘得可能是红苹果,你摘得可能是青苹果,他摘得可能是小青果。

最后的结果是没有苹果,这棵苹果树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。

增加了投入成本,获得的收益却变小了,甚至没有了。

这就是内卷。

再举个例子:大家在电影院看电影,突然一个观众站起来了。

其他观众为了能看到电影,也不得不站起来。

最后大家都从坐着看电影,变成站着看电影了。

最关键是,没人敢坐下来。

付出更高的成本,却只能得到跟原来一样,甚至更差的体验。

这也是内卷。

02

什么是努力?

村上春树在《挪威的森林》中是这么给“努力”定义的:

“所谓努力,指的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。”

也就是说,“努力”有两个基本的因素:

1.要有目的性

你要努力,那你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而努力。

是为了减肥?为了考个好大学?还是为了得到一份好工作?

不管你做什么,你肯努力的背后都定然有你的原因。

这个原因即是其目的性,亦可称之为动机。

而你努力的程度取决于你要达成目的的迫切性、重要性和利己性。

你想得到多大的好处,往往会付出多大的努力。

2.要有主动性

努力不是别人逼你去干什么事,一定是你自己要去做的事。

努力是主动的,自己明确知道需要什么,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。

努力是一个主动前进的过程,是自己为完善自我而主动做出的选择。

比方说,你要去减肥,你制定了健身计划,每周去健身房2~3次锻炼身体。

你克服了时间因素,从冗杂的工作中抽出时间,主动去锻炼,这就是努力。

一切努力的背后,都是对自我要求的提升,是使命感驱动的。

如果并非出自意愿,只是被环境裹挟着做事,别人做什么你做什么。

那不是努力,那只是“劳动”而已。

03

内卷下的努力,越努力越累

博弈论中,有个“囚徒困境”理论。

两个被捕的囚徒面临着选择:是相互推责?是供认?还是串谋?

结果,在制度的压力下,每个囚徒都发现供认是自己更好的选择。

“内卷”本质上正是“囚徒困境”。

“内卷”中的每个人,就如同囚徒在困境中,没有其他选择,为了自身的利益,只能选择“配合”这个的方案。

比如“996”,有人想升职,就选择主动加班.

其他员工害怕自己不加班显得不努力或者因此被炒,于是也跟着加起班来。

大家都在加班,可是公司业绩并不见得会变得更好,工资也还是那么多。

每个人的工作时间变长了,不断自我重复,自我消耗,除了累,一无所得。

所以,内卷下,每个人其实在做着零和甚至负和的博弈。

那么,内卷下,努力是否还有意义呢?

首先,不管在任何时候,努力都不是一件坏事。

你之所以觉得努力没意义了,是因为努力的价值被稀释了。

过去,你投入60分的努力,就能取得80分的成果;

现在,你投入80分的努力,可能只能拿到60分的成果,甚至是30、40的成果。

为什么努力的价值被稀释了?

因为,在“内卷”的怪圈里,你看到的只是眼前的一亩三分地,你所付出的是低效重复的努力。

如何让努力的价值性更高?

你不能原地打转,你需要有“破局思维”。

04

打破内卷,要有“破局思维”

什么是“破局思维”?

如前文所举的苹果树的例子。大家都想摘苹果,都想着去早一点就能摘到苹果。

这其实就陷入了思维定式之中,结果是彼此内卷,没有苹果吃。

怎么化解呢?去另找一颗苹果树,或者自己培育一颗苹果树。

这就是“破局思维”。

单一重复的思维,使得我们的眼界变窄,看不见更广阔的天地和机会,自然也就无法创造更大的价值。

所以,想要破解内卷,你需要停止无意义的重复思维,形成“破局思维”。

具体怎么破局呢?

先问个问题:你和一群人你追我赶地跑着,如何摆脱他们,先到达终点?

方法无非两种:

第一,你跑的更快,甩掉他们。

第二,你切换赛道,抄了近路。

其实,在职场上,你要破解“内卷”的局,要做的也是这两点。

要么,你跑得更快,不断迭代心智,不断拓展能力边界,成为行业的顶尖者。

正如郭德纲所说,顶层的技能是不怕被模仿的。

当你具备不可复制的经验和技能时,内卷就追不上你。

要么,你去创新,寻找新的利润点。

内卷,其实是人在存量市场的竞争和消耗。

所以,当你去做增量,通过创新来获得利润时,内卷也就不存在了。

人生中所谓的成长,其实就是一次次的破局,一次次的闯关。

低手“内卷”,而高手“破局”。

如果你现在正处于“内卷”中,不妨升维你的思考力,用“破局”思维看问题,在正确的方向,做出正确的努力。


如何生动解释「内卷」
https://brando.dev/zh-hans/2021/01/14/如何生动解释「内卷」/
作者
Brando ZHANG
发布于
2021年1月14日
许可协议